[转帖]虎式戰車

虎式戰車(TigerI):

戰鬥全重57噸,裝配40式碳化鎢彈芯穿甲彈時,初速約930M/sec,在1000米,1500米,2000米的垂直穿甲厚度為140公釐,125公釐,110公釐。
前裝甲100公釐,砲盾厚110公釐,側裝甲80公釐,頂部裝甲25公釐。

理論上,虎式戰車的56倍徑88砲必須在500米的近距離才能擊穿史達林二型重戰車(IS2/JS2)的前部傾斜裝甲,而史達林二型可以在2000米的遠距離擊穿虎一的前部垂直裝甲。然而,事實不盡如此。

“虎”I坦克的作戰情況

失敗的開局
“虎”I開始生產沒多久,即1942年7月23日,沉不住氣的希特勒便下令將其投入戰鬥。英國軍事作家喬洽·福迪(George Forty)在他的《二戰中的德國坦克》一書中評論道:“虎”I一開始的作戰對德國人來說是徹頭徹尾的災難。我們應該感謝元首先生的焦躁”。另一位軍史學者羅賓·克羅斯(Robin Cross)在其名著《庫爾斯克決戰》中則作了更加生動的描述:“希特勒就像是一個剛剛收到了生日禮物-玩具火車的小男孩,立時就要將他的新東西拿出來過把癮。”脾氣暴燥的古德里去則當著諸多同僚的面將矛頭直指元首:“如此極力炫耀新式裝備,過早地並且將如此少的坦克用在如此無足輕重的戰鬥中,事情都被希特勒搞糟了!”
有意思的是,歷史總有相似之處。1916年在索姆河,英國人也犯了同樣的錯誤:忽視了數量、地形和乘員的訓練等問題,致使坦克誕生後的頭一次表現以失敗告終,但那次失敗後的英國贏得了戰爭,而德國卻輸掉了兩次。
最初之輛“虎”I剛剛開下生產線,就被分配到第502重坦克大隊第1中隊的第1小隊,在4輛III號N型坦克和一小隊亨舍爾公司維修人馬的尾隨下,於法林博斯特(Fallingbostel)火車站裝車,8月29日淩晨到達了列寧格勒東南的姆加城(Mga)。上午10點鐘,到達了前線一處森林中的集結點。11點,第1排接到了出發命令,遂在1輛搭載著亨舍爾公司的技師海爾·福蘭克(Herr Franke)和1名觀察員的VW82吉普車及一隊步兵的伴隨下,由麥爾克少校(Richard Maerker)指揮,按預定路線開始進攻蘇軍。剛越過戰線後,德國兵就發現這一帶的地面十分鬆軟,根本不適於重型坦克行動。4輛“虎”I艱難地蹣跚而行,片刻後發現了目標。短暫交火中“虎”I摧毀了蘇軍的暗堡和幾門反坦克炮,但蘇軍的報復性火炮壓制也不斷地向該地傾瀉……越過一條小河後,3輛“虎”I相繼拋錨。德國緊急出動數輛18噸半履帶牽引車回收“虎”I,幸運的是蘇軍竟然沒有對回收行動加以“干擾”,使德軍連夜將這些坦克拖回。
9月15日,修理工作剛剛完畢,元首又下令“老虎”們於9月22日再次出動,支援第170步兵師向蘇軍陣地發動進攻,而這裏的地形和上次一樣糟糕。開戰不久,1輛“虎”I中了反坦克炮的埋伏,雖然裝甲沒有被打穿,但猛烈的震動使發動機停轉,再也發動不起來,乘員只好向炮塔裏扔了一束手榴彈後棄車而逃。其他3輛也連遭厄運,不是被打傷就是陷入了泥沼。經過努力,有3輛被回收,但沖得最遠的那輛無論如何也拖不回去了。後來,德軍一組維修人員摸了上去,把重要零件拆掉後,將車內塞滿了炸藥,把自己的新式武器炸得面目全非。
出師不利後,希特勒老實下來,“虎”I獲得時間“消化”解決各種機械問題,相應的培訓工作和乘員技術也得以完善。於是,其可怕的利爪終於張開了。
在以後的一年半時間中,蘇軍沒有任何一款戰車或火炮可以和“虎”I旗鼓相當地對陣。特別是對T-34/76和KV-1這兩種以前令德軍頭疼的坦克所形成的優勢,使“虎”I成了“常勝將軍”。東線的德軍部隊中開始流行一句順口溜:“俄國的T-34,見到了‘虎’式,連忙脫帽又敬禮。”-由於88炮的極高精確度和威力,“虎”I經常打掉T-34的炮塔。
伯揚·派瑞特(Brvan Perrett)在其《進攻!“虎”式坦克》一書中,回憶了1943年1月12日在羅斯托夫(Rostov)的戰鬥。當時他所屬的第502重坦克坦克大隊4輛“虎”I在格德斯特(Bodo vonGerdstell)中尉指揮下緊急出發去支援第96步兵師,該師陣地在20多輛T-34/76的衝擊下搖搖欲墜。一番交火之後,蘇軍丟下12輛燃燒的T-34向自己的陣地撤退了。“這是德國人在此之前從來不敢相信的事實-T-34有史以來第一次被打得如此狼狽。”
美國陸軍1951年10月發放的第20-233號題為“德軍對蘇軍突破戰術所採取的防禦”的文獻中,有關於1943年3月在哈爾科夫地區(kharkov),“大德意志”師的2輛“虎”I遭遇T-34坦克時的作戰描述:蘇軍仍然採取他們一貫的做法,讓部隊等候在安全的距離-1350碼(1230米),靜候德軍沖出村子,然後在德軍坦克的射程外開火並消滅他們,但這次戰鬥大大出乎蘇軍意料,“虎”I在村子裏就突然開火,而且非常準確。20分鐘內,16輛T-34/76冒起了濃煙。蘇軍士兵無一不目瞪口呆,以前根本沒有見過這種陣勢。在後退途中,又有18輛T-34/76被“虎”吃掉了。在1500米距離上,88毫米穿甲彈直接射入T-34/76的炮塔之內,引爆了彈藥,並把炮塔掀到數十米之外。“這種新型坦克極大地鼓舞了德軍士氣,它所帶來的震撼類似於以前T-34和KV出現時的情景,只是角色互換了”美國人評論道。

東線中後期
古德里安對這種新型坦克非常滿意,他要求務必將足夠數量的“虎”I送交部隊,以儘快形成戰鬥力。德國作家貝克爾(A.J.Barker)著的《戰爭中的坦克》(Panzer at War)一書援引了古德里安於1943年親自簽署的一份文稿“……在1943年2月,第503大隊的1輛‘虎’I在6小時之內被14.5毫米反坦克槍擊中了227次,被45至57毫米穿甲彈擊中14次,被76.2毫米炮彈11次,但是沒有1枚擊穿其裝甲,後來又軋過3個地雷……儘管如此,這輛坦克還是繼續前進了60公里。”
為對抗“虎”I,蘇聯先後製造了T-34/85, JS-1和JS-2。1944年初,蘇軍少量裝備了新式的JS-1(即史達林-1型)坦克,它由KV重型坦克發展而來,帶傾角的正面裝甲厚達100-120毫米,防護性明顯高於“虎”I,但火炮口徑只有85毫米,初速也不及“虎”I的88炮,故依然不是“虎”I的對手。
“虎” I與JS-1交手的機會很少。第一次是1944年3月4日在烏克蘭的舊康斯坦丁諾夫(Staro-Konstalltinov),第503重坦克大隊的“虎”l和由蘇軍布蘭諾夫大尉(Colonel N.I.Bulanov)指揮的第一坦克近衛團的JS-l遭遇,雙方在1500~1800米的距離上對射,結果1輛JS-1被擊毀,2輛被擊傷,“虎”I被擊傷1輛。4月16日雙方再度相遇,“虎’I又取得Z比0的戰績。
同樣在1944年初,蘇軍的T-34/76的改進型T-34/85也出現在戰場上。它安裝了和JS-1相同的火炮,機動性也大大好於JS-1,但裝甲卻薄弱很多。5月16日,第503重坦克大隊的“虎”I和T-34/85首次交火,T-34/85被擊毀10輛,“虎”I只有2輛受傷。後期的T-34/85裝有85毫米ZIS S53反坦克炮。發射高速穿甲彈在1000米距離可擊穿100毫米的垂直鋼板(以90度命中時)。但實戰不是靶場,很多因素都影響了命中的效果(況且“虎”I的正面裝甲剛好是102毫米厚!),700-800米距離才是85毫米炮擊穿“虎”I的“保險範圍”。
德國武器局於1944年7月簽發《“虎”式坦克與蘇軍新式坦克的對比》的檔中提到:“兩種裝備85毫米火炮的蘇聯新式坦克(特指T-34/85和JS-1)帶來了威脅,作戰中要加以注意,但它們的攻擊力並不符合其火炮口徑,對付它們的有效方法仍是以正面迎敵,注意側面掩護。
JS-1的裝甲雖然很厚,但還是可以被摧毀。一些基層報告證實其炮塔可以在1000米距離被打穿;還有報告顯示,在偶然情況下,我們的炮彈在很遠距離(1500米以上)擊中JS-1前裝甲,對方坦克開始燃燒。以上證明了我們的猜測-蘇聯坦克的整體鑄造工藝仍然存在著問題”。
在JS-1和T-34/85出現後不久,“虎”I開始遇到真正的對手,這就是JS-2(即史達林-2型)坦克,它在繼承JS-1的厚重裝甲前提下(車體正面達100~120毫米/30至60度傾角-理論上“虎”I只能在200米左右距離上擊穿JS-2前裝甲),又安裝了1門122毫米口徑主炮,從而在防護和火力上全面超過“虎”I。JS-2重型坦克於1944年1月投入戰鬥。
不過,JS-2首次與“彪1交戰後,蘇軍驚愕地發現,這種寄予厚望的新型坦克並沒有取得優勢!“虎”I使用Pzgr.40居然在1000~1400米擊穿了JS-2的正面車體裝甲-這恐怕也是鑄造裝甲存在缺陷的緣故(大型鑄造件在成形過程中,鑄鋼中會殘留氣泡,導致裝甲變“脆”,嚴重降低其抗彈性)。
另外,JS-2由於主炮口徑過大而採用分裝式彈藥,射速很低(理論射這僅2發/分),且載彈量低(僅28發),加上新車頻繁的機械故障,實戰中不占上風。1945年蘇軍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作出的《1944 年夏、秋季JS坦克的戰損調查報告》指出:“D-25T火炮由於設計和製造上的若干問題,在實戰中,使用BR-471穿甲彈只能在平均1000米距離上擊穿‘虎’I的正面裝甲。當然,如果炮手經驗豐富並且乘員配合默契的話,可以在1200米擊穿‘虎’I……”
以上問題到了1944年後期才得到解決,此時D-25T坦克炮在發射BR-471時,可以在1500米距離擊穿“虎”I的正面裝甲,一舉奪得絕對的火力優勢。從此,“虎”I在東線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輕鬆地戰鬥了。
這份調查報告還指出:“改進後,JS-2的防護和火力明顯優於‘虎’I,在1500至2000米距離上,JS-2具有很大優勢。但‘虎’I的炮瞄議十分精良,火炮有較好的穩定裝置,這使其主炮在命中率上優於我方,很多場合下的戰鬥勝負取決於乘員的經驗和勇氣。”
與此同時,德國坦克部隊中負責戰術研究的專家指出:“現在,‘虎’I坦克不再是一種‘超級武器’了。當它剛剛出現在蘇軍面前時,對方認為這是一種無堅不摧的武器,德軍士兵則認為在‘虎’式坦克裏面作戰就像購買了一份‘人壽保險單’。不過,蘇聯人可沒有在睡覺,他們很快就開發出足以讓‘虎’I致命的反坦克炮和地雷,這些武器就算不能將‘虎’I完全摧毀,也足以迫使其受傷退出戰鬥。
情況在“史達林”服役之後又發生了惡化,“虎”I坦克不能完全對付其122毫米坦克炮,在最近的一次遭遇戰中,3輛“虎”I被摧毀,只有2名乘員倖存。由此可見,我們需要全方面增強坦克的裝甲厚度和火炮的攻擊力,並盡可能減少主動出擊,採取等待敵人進攻時從側面伏擊的方法。“虎”I的坦克兵現在必須注意,你們不要企圖超水平的發揮你們手中武器的威力,而應該把坦克的正常水平發揮之後便見好就收。”
即使如此,“虎”I並非完全沒有機會。英國專門負責地面車輛情報的第10情報處(MI10)於1944年9月從德國人手中得到一份《坦克部隊報告》,其中名為《“虎”與“史達林”》一大中描述了一次戰鬥:12點15分,一隊“虎”I在步兵的支援下,向一處叢林進軍,搜索蘇聯部隊,蘇聯步兵看到“虎”I時就後撤了。當深入到2000米時,偵察兵突然報告發現了“史達林”式坦克。稍後,頭2輛“虎”I相繼射擊,但沒有命中目標,領頭的“虎”I卻被輕型反坦克炮擊傷,JS-2坦克趁機撤到了一個小土堆後面隱蔽起來。第2輛“虎”I趕上來,JS-2的第1炮打在車身正面機電員位置,可由於“虎”I當時的位置是傾斜的,所以沒能穿透。還沒等JS-2第2次射擊,“虎”I就開了3炮,最後一發炮彈將其擊穿。第2鋼JS-2趕來支援,被另1輛跟進的“虎”I擊毀。
1944年底,德軍下發部隊的“與蘇聯新式重型坦克作戰的若干經驗”一文中總結出以下幾條觀點:
1.JS-2一般會在2000米之外首先開火,“虎”I行進方向如果與對方有一定的傾斜角度,才可以抵近射擊;
2.JS-2坦克的弱點:側、後面裝甲(特別是炮塔)薄弱,只要能取得有利的戰位,並且使用密集火力攻擊,JS-2是容易被摧毀的。建議先採用穿甲彈,再用高爆彈的順序來攻擊JS-2;
3.通常情況下,JS-2的主炮命中率很低.尤其是在1500米以上,協同機動可以有效打亂其攻擊;
4.蘇軍不希望JS-2落入德軍的手中.對於難以回收的車輛,採取點燃或爆破以銷毀。
希特勒為挽救發發可危的非洲軍團,“虎”I於1942年末在突尼斯露面了。和泥濘的東線不同.它在這裏大打出手,英、美裝甲部隊幾乎在每次沙漠戰中都被“虎”I給予血淋淋的教訓,“談虎變色”從此開始。
在此之前,英國對德國重型坦克的瞭解一直是“霧裏看花”。1942年2月,英國的MI10情報處在一份報告中稱:德國正在研製新型VI號坦克,重45噸,時速25公里,75毫米厚裝甲,75毫米口徑主炮,輔助武器為2門20毫米炮和數挺機槍。該車車長11米,乘員18人!後又更改為“比較真實的數字”-13人!這顯然是英國人自己對重型坦克概念的胡思亂想,似乎是德國在1918年開發的A7V和“NbFz”的混合作。
至1942年10月,英國人終於從蘇聯人那裏聽到了一些關於德軍投入了新式坦克的“流言”,可蘇方支支吾吾,不肯說出詳情。最後竟是在1942年12月11日德國報紙上刊出的“虎”I在突尼斯遊行的大幅照片上,真正見識到這種坦克的真面目。
首先到達非洲前線的是第501重坦克大隊第一中隊的3輛“虎”I於1942年11月23日到達,最後2輛於1943年1月24日到齊,共20輛。它們被作為機動火力點或彌補防線的“消防隊”,跑東跑西,卻所向披靡。 1942年12月1日, 6輛“虎”I首先出戰,到1943年1月末在泰博拉(Teboura)和哈馬拉(Hamra)小有斬獲。2月在凱瑟林山口的法爾德小道(Faidpass/Kassrine)的激戰中,擊毀了15輛美軍坦克,其中1輛“謝爾曼”在2.7公里外被擊毀,大吃一驚的美國兵趕緊後撤。3月20日,第501重坦克大隊的11輛“虎”I又擊毀美軍坦克35輛。5月初,該大隊退守到馬卡那斯(Maknassv)和邁傑達幹河床(MedjerdaValley),仍結盟軍造成極大損失。

白米饭

第504重坦克大隊的第1中隊於3月12至4月13日間陸續來到北非增援,共13輛“虎”I。3月24日、首先到達的3輛“虎”I在馬卡那斯擊毀了44犧盟軍坦克。但非洲軍團此時大勢已去,補給時斷時續,最後在5月12日,兩個重型坦克大隊的殘部向盟軍投降。至此,總共33輛“虎”I在北非共擊毀盟軍坦克150輛。[br]盟軍在北非總結經驗,發現了一些對付“虎”I的辦法。其一是:6磅炮(57毫米口徑)在500米距離,以合適的角度去穿其側裝甲是可行的,至少可以打壞履帶讓其動彈不得。1943年1月20日在若巴公路(Robaa-Pont du Fahs),6磅炮就從側面打壞了2輛501大隊的“虎”I;其二,通過大量埋設地雷,也可以阻止“虎”I的進攻。比如1943年2月26日在貝加(Beja)的戰鬥中,第501大隊就有7輛“虎”I因觸雷而被迫停止進攻,此地至今仍豎立著一塊紀念碑,上面寫著“貝加虎塚”,意為“虎”I坦克的墳墓。[br]北非盟軍一直想獲得1輛比較完好的“虎”I,以瞭解其究竟,但德國人只要有可能,都盡力回收戰損車,萬不得已時,就將坦克炸毀。可意外總會發生;1943年4月20~21日間,由“赫爾曼·戈林”團的一部、第501、504大隊的4輛“虎” I、5輛III號坦克編成的德軍與英軍第1步兵師和第4混成師發生戰鬥,第504大隊的131號“虎”I被“活捉”。[br]英軍的彼得·古丁少校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了那場戰鬥:在取得了一些戰果後,德國人便縮了回去,準備迎接英軍的進攻。4月21日下午,英陸軍第21坦克團的“邱吉爾”式坦克在步兵伴隨下展開反擊。自然,沖在前面的英國坦克很快就被擊毀,可是,1輛幸運的“邱吉爾”突然向131號開了2炮。第一發6磅炮彈打在炮塔防盾下沿後彈進車體和炮塔之間的“窩彈區”,卡住了炮塔。第二發炮彈恰好在指揮塔附近爆炸,炸傷了探頭探腦的車長。德國坦克兵見自己成了不能“猶鬥”的“因獸”,便架著車長棄車而逃。英軍當然不會放棄這個天賜良機,開始拼命地進攻。德國人招架不住,急忙撤退。“就這樣,我們突然得到了1輛夢寐以求的完整“老虎”!”[br]131號是第3輛被繳獲的“虎”I,而在1943年1月18日,第502大隊的100號“虎”I在列寧格勒“有幸”成為第一輛被蘇軍繳獲的整車。該車獨特的地方是,炮塔儲物箱被安裝在左側。蘇軍繳獲的第二輛“虎”I,也是屬於第502大隊的,即在施呂瑟爾堡(Schlusselburg)被繳獲的212號。 [br]歐洲西線[br]1944年6月,盟軍在法國諾曼地登陸。在用於反攻的德國裝甲師中,“虎”I儘管已經露出疲態,但仍然作為“衝鋒隊”,讓對手吃了不少苦頭。[br]1944年6月12日,英國第7裝甲師試圖從德國防軍裝甲教導師的南邊繞到德軍防線之後,沿175號公路快速地向東北方的德軍防線中樞,也是諾曼第東部的一個交通樞紐-卡昂市進攻。光頭部隊是由羅伯特·海地(Robert Hinde)率領的第22裝甲旅的“倫敦義勇騎兵團”第4營。他們到達了波卡基村後,連德軍的影子也沒見到,故放鬆了警惕。[br]其實,德軍一支坦克部隊幾乎同時到達這一地區。6月12日,SS第101重坦克營第2連先頭部隊從博韋(Beauvais)趕到213高地上,再往前下坡2公里,就是波卡基村。次日晨,共有4輛“虎”I(包括魏特曼的205號,施狄夫的234號,索瓦的222號,布蘭德特的223號,勞茨斯科的233號和1輛IV號H型坦克)進入175號公路下面密林隱蔽。8點鐘,他們突然聽到嘈雜的裝甲部隊行進聲音,距離只有150~200米!這是一大早就從波卡基村出發的英軍A連。魏特曼窺視著一隊“克倫威爾”和“謝爾曼”坦克由一串半履帶車和“卡登·洛伊德”小裝甲車尾隨著,大搖大擺地沿高速公路前進,馬上決定由自己單車發起襲擊,同時進行火力偵察。[br]魏特曼沖進村子,20分鐘戰鬥,擊毀25輛坦克和28輛裝甲車(14輛半履帶,14輛“卡登·洛伊德”)。後自己被反坦克炮擊中,丟掉了座車。至傍晚,德國以損失6輛坦克的代價奪回波卡基村。此戰今英第7裝甲師不得不停下來整頓了一周,結果德國第2裝甲師趁機趕過來擋住了去路。[br]在祛國戰場初期,盟軍還沒有多少可以克制“虎”I的坦克,其主力是裝備75毫米和76毫米主炮的“謝爾曼”,與“虎”I正面交鋒幾乎沒有勝算可言。唯一能在遠距離對“虎”I構成威脅的,只有裝17磅炮(76.2毫米口徑)的“螢火蟲”坦克,但1944年6月23日,在盟軍上岸的1913輛坦克中僅有109輛。加上德軍“虎”I的坦克手多是經歷東線殘酷作戰的老手,所以即使是“螢火蟲”,面對“虎”I時,一般也是“難逃虎口”。 [br][br]美國M-26“潘興”重型坦克在二戰最後期也投入戰場,但這種坦克發揮的機會太少了。“潘興”的裝甲最厚的地方達到了112.5毫米,火炮口徑為90毫米,重量超過41噸。1945年1月,M-26到達安特衛普港口,盟軍士兵高興地給其取名為“馴虎師”(Tiger Tamer),但M26的首次出戰也是悲劇性的。 [br][br]1輛綽號為“火球”的M26進入了一個糟糕的戰位-附近有一處大火,濃煙遮住了後方的視線,此時,1輛“虎”I突然從後面60米處出現,連開三炮。第一炮貫穿M26的炮塔,炮彈從同軸機槍的位置穿出,殺死炮手和裝填手;第二炮打掉了炮口制退器,90毫米M3型火炮徹底震壞;最後1發炮彈擊中炮塔右側,把車長指揮塔打飛了。不過,這輛“虎”I也不走運,撤退時,被美軍M10驅逐戰車打壞履帶,乘員不得不棄車逃命。 [br][br]美國坦克車長尼克·馬斯羅尼可回憶說:“第3裝甲師的進展一開始很不順利,整個師被從德國埃爾斯多夫(Elsdorf)趕來的1輛‘虎’I截住,我們的坦克被一輛接一輛的打壞了(共被擊毀25輛,包括幾輛M26),但德國人的裝甲似乎永遠不會被擊穿,一點辦法也沒有。 [br][br]我的M26上去後,咬牙切齒的連長讓我立即想個辦法把這輛‘虎’式幹掉——它幾乎毀掉了我們全連。我們冒著炮火,偷偷地爬出很遠,到了一處視野開闊的地方,才發現它將自己半埋在地下,只露出炮塔射擊,所以很難被擊毀。我將坦克繞到它側面,決定親自開炮,並反復叮囑車組,只開三炮-2發穿甲彈及1發高爆彈,然後全速撤退。當我們開動坦克慢慢前進的時候,發現這輛“虎”式卻準備轉移陣地了,其側面完全暴露出來,我立刻射擊。第一發炮彈打入車體,第二發炮彈打斷履帶,第三發高爆彈直接打在炮塔上,將正要逃跑的德國坦克兵悉數殺死。” [br][br]“潘興”和“虎”l坦克的接觸不多,兩者可以說是“塊頭”基本相當,但從火力和防護上看,“潘興”比“虎”I高出一籌,畢竟“虎”I已是3年前的“老”虎了。 [br][br]“虎”I在義大利 [br][br]德軍在義大利也使用了“虎”I,由於數量不多而基本用來防守作戰;戰術上一改原先那種衝鋒陷陣的“勇武角色”,變得詭詐起來。1944年9月,和“虎”I進行過戰鬥的第2新西蘭師,在報告中總結了“虎”I的戰術: [br][br]1.採取很好的偽裝或隱蔽在障礙物後,截擊步兵或狙擊我方坦克; [br][br]2.只射擊幾次便轉移陣地或撤退; [br][br]3.為步兵進行密集的炮火支援; [br][br]4.通常伴隨有1輛自行火炮,但其始終沈默,只有危急關頭才開火; [br][br]5.每輛由6~12名步兵跟隨,戰鬥時部署在坦克的側翼50米左右。 [br][br]盟軍對付“虎”I的戰術 [br][br]“虎”I的戰鬥力確實讓盟軍頭疼不已。在法國,盟軍指揮官以慘重的損失總結出一個計算公式-要想擊毀1輛“虎”I,至少需要5輛“謝爾曼”,而付出的代價往往是4輛。後來,專門制定一條規定:未經營級指揮部下達命令,不得與其正面交戰。 [br][br]不過,通過多次總結戰鬥經驗,盟軍方面也找出一些對付“虎”I的專門戰術,主要有兩套方案: [br][br]第一種方法:當本方不擁有“螢火蟲”坦克的時候,以3、4輛“謝爾曼”正面作攻(一般是要丟掉了),不停發射煙幕彈;再由裝備105毫米主炮的M4“謝爾曼”改型或裝備95毫米主炮的“克倫威爾”在4000米外猛轟,爭取將“虎”I“打殘”;其餘的“謝爾曼”從兩側迂回,逼近攻擊“虎”I相對薄弱的側、後裝甲面。 [br][br]第二種方法:當本方部隊擁有“螢火蟲”坦克的時候,以“螢火蟲”做正面攻擊,其餘坦克從兩側迂回,並大量發射煙幕彈。 [br][br]1944年9月,當第2新西蘭師在義大利作戰中採用第一種方法時,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。 [br][br]當時1輛“虎”I守住一道山脊,誰也沖不過去。僵持了數個小時後,4輛“克倫威爾”MkVIII坦克趕到了,開火2分鐘後,“虎”I的5名乘員棄車而逃,躲在遠處觀察動靜。不一會兒,1名乘員戰戰兢兢地跑了回來,把“虎”I開起就走,到達安全距離後,大家一起鑽進這輛坦克,消失在樹叢中!看來,“虎”I還是很懼怕大口徑榴彈炮轟擊的。

转自: 台湾论坛>单机游戏> 战地风云

[br]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-8-8 13:03:40编辑过]

白米饭

TOP

转自: 台湾论坛>单机游戏> 战地风云

是战地1942吗

TOP

以下是引用gouki在2005-8-11 17:21:18的发言:

转自: 台湾论坛>单机游戏> 战地风云

是战地1942吗

是的

白米饭

TOP

Processed in 0.015000 second(s), 6 queries, Gzip enabled. | © 2009 JPSFM.net, all rights reserved | Powered by Discuz! 7.2 | About | Archiver | W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