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SG-模导大战's Archiver

藤原亮政 发表于 2006-4-11 16:50

『原創長篇小說』機動戰士高達Ex~戰爭的終焉 Mobile Suit Gundam Ex Wars of Final

機動戰士高達Ex~戰爭的終焉 Mobile Suit Gundam Ex Wars of Final
原作:富野由悠季「機動戰士高達」 田中芳樹「銀河英雄傳說」
小說:藤原亮政 總設定:藤原亮政 設定協力:Dead 機械設定協力:地獄死神 DreamTime Dead
技術設定構成:技術設定構成:大河原邦男「機動戰士高達」 田中芳樹「銀河英雄傳說」 森田繁「機動戰士高達Seed」 河森正治「超時空要塞 Macross」 宮武一貴「超時空要塞 Macross」
參考網站與資料:星之大海俱樂部「[url]http://www.seaofstar.com/[/url]」機動戰士聯盟「[url]http://www.cnmsl.net[/url]」Mahq「[url]http://www.mahq.net[/url]」SEED/Destiny名詞解釋「devilgundam」

前言
本文關於銀河系及宇宙之部份均為虛構,與現實之銀河系及宇宙并無實際之關聯性。


第二次宇宙戰爭在悽慘的結局下終結了,地球聯合軍總司令官楊 文理、副司令官萊因哈特.馮.羅嚴克拉姆、第一次宇宙戰爭的英雄艾爾德.馮.羅嚴克拉姆、第二次宇宙戰爭傳說中的王牌機師法倫海特.阿達爾貝爾特、亞洲聯合元首齊格飛.吉爾菲艾斯等紛紛退役和辭職,為戰爭所帶來的悲慘結局而負責。

縱使造成這樣悲慘的結局并不是他們的錯,但是他們仍然願意負上這個罪名,他們退役後從事災區救援等等工作,為重建世界貢獻著自己的一分力量。

宇宙世紀0128年,第二次宇宙戰爭結束後三十九年。以新地球圈統一聯合為名的政府成立了,同時,進入了第二次的宇宙大開發時期。

在這個時期,人們熱衷於宇宙的探索,探索的範圍已經不僅限於太陽系,漸漸地,他們深入了銀河系內,在銀河系內尋找著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。

宇宙世紀0185年,協調者們發明了亞空間跳躍航行法技術,大大加快了宇宙探索的進程。重力控制與慣性控制技術亦遠較第二次宇宙戰爭時先進,於是人類為探索未知的宇宙,駕駛著太空船與各種各樣的太空用艦艇,航向星之大海的彼方。

宇宙世紀0233年,在亞空間跳躍航行法技術發明後的四十八年,人類終於在銀河系內發現除了地球外第二個可以讓人居住的行星 – 奧塞德爾亞利亞,於是,更大規模的宇宙探索以那裡為據點開始了。

宇宙世紀0374年,在宇宙內,已經發現了為數接近七十個可以讓人類居住的行星。因此,人類的政治中樞也由太陽系第三行星地球遷移至奧塞德爾亞利亞。

宇宙世紀00410年,人類的政治中樞再次遷移至巴拉特γ第三行星海尼森,在那裡,新地球圈統一聯合這個名字已經過時,於是一個更為龐大,統治著七十多個行星的政府 – 銀河聯邦成立了。

宇宙世紀01100年,離銀河聯邦成立已六百九十年,人類在七十多個行星上建立起自己的文明,同時,人類也在這些行星上不斷進取與創新,這是一個有著清新氣息的年代。

可惜的是,人類在內心深處的鬥爭本能漸漸地被喚醒,也許,這是無法違反的自然界法規吧!

在發生大規模戰爭之前,一個存在已經相當久遠的問題 – 宇宙海盜依然未被根治,自宇宙世紀初期就已經產生的這個問題,一直苦惱著政府與商人,他們以搶掠商人貨物為生,雖然軍隊積極的退治,但是由於數量方面相差太大,以致一直無法根治。

宇宙世紀1115年,聯邦軍開始正式重視這個問題,但這并不代表之前不重視,只不過其主要的軍力用作保護那些所謂的政府高官之安全而已。在行星防衛系統建設完成的現在,已經無需在行星軌道上駐留軍隊,因此軍方才有機會傾力出擊掃蕩宇宙海盜。

宇宙海盜的掃蕩由當時三大聯邦宇宙軍提督 – 費爾.伍德隆上將、提爾夫.斯特朗上將與魯夫.朗寧中將執行,在三年後,宇宙海盜的數量終於大大的減少,在行星航行之間的危險也少了許多,於是,三位提督在戰後退役進入政界從事政治相關工作。

但他們并沒有好結果,在貪污與腐敗的政治家們使計之下,費爾.伍德隆被迫自殺,提爾夫.斯特朗入獄,而魯夫.朗寧則被流放到偏遠之行星進行開墾工作。

銀河聯邦的內部在長時間的繁榮以後開始腐敗,整個政府充斥著貪污與瀆職的官員,情況每下愈況。

宇宙世紀1200年代,銀河聯邦政府腐敗之程度已經無可救藥,而且,人們的內心中,疲勞與倦怠取代了進取與創新,技術的發展與新發明也後繼無人。人們開始墮入了爭權奪利之愚民政治之中。

最後,部份還有清楚認知的人們開始決定挽救這種事態,決定採取軍事行動以推翻現在的政府。

宇宙世紀1347年,第二次戰爭結束後一千二百五十八年,可能是人類最後戰役的戰爭拉開了序幕......

页: [1]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7.2  © 2001-2009 Comsenz Inc.